我市结婚登记更方便了

对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摘要)

时间:2016-06-23 16:38来源:长春市民政局
【字体: 打印

  尊敬的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防止职业化现象加剧的建议”收悉,感谢您作为人大代表对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职业乞讨人员基本情况  经过我们调查,目前我市街头职业乞讨者大概有40余人,平均年龄50多岁,其中女性占6成左右,,大多来自长春市周边、甘肃岷县、贵州凯里、江苏郫县、安徽阜阳等地,在火车站、商业圈、繁华路口等地段乞讨。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在每年的5到9月份我市气温适宜时人数比较集中,冬季人数稍少,一般活跃在10点钟气温上升以后和下班高峰期。其中长春市周边的职业乞讨人员大多数是残疾人,长期在人民广场的般若寺附近,利用写地状、放音乐等方式博取佛教信徒的同情心。甘肃岷县的职业乞讨人员,以女性为主,部分人带孩子,大多身体健康,一般在火车站附近租住平房,采取拦车、写地状等方式进行乞讨。贵州凯里的职业乞讨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都有,主要是装大学生、军人、驴友,以要路费的名义乞讨。江苏郫县的职业乞讨人员有10余人是长期在我市乞讨,采取衣着褴褛、说好话的方式。安徽阜阳的职业乞讨人员多是2个人一帮,在医院附近一个躺着装病人、一个跪着乞讨。  
  二、产生职业乞讨问题的原因  随着遣送制度被救助制度的替代,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一些传统的强制性做法随之被取缔。而这一变化带来的新的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却是新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新的《办法》的出台比较仓促,矫枉过正,留下缺陷。它使得公安部门从强制收容遣送工作中淡出,而民政部门只能对自愿受助者予以救助,面对不愿受助者,却显得尴尬而无奈。尽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细则》对其进行了一些补充,但还是留下了不愿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如何管理的空缺。政府失去了原有的“收容遣送”的权力,只负有“救助管理”的义务。所以,目前,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实际处在一个法律真空阶段。而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也成了政府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症。  
  三、民政部门主动救助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开展“牵手弱者播撒关爱”、“防冻伤救助”、“夏日送清凉”等集中救助,积极参与“浴佛法会”、“盂兰盆节”、“古尔邦节”、“农博会”、“创城”、“站前综合治理”等大型活动,坚持“生命至上”、“权益保护优先”原则,把流动救助与集中救助、部门救助与联动救助、单项救助与综合救助相结合,增强了救助合力,提升了救助效能。完善了流动救助队,增加了流动救助车辆和巡查次数,对以火车站、重庆路、红旗街、桂林路等商业繁华区开展了“地毯式”排查,同时加强了对城乡结合部、桥梁涵洞、居民楼道、农村柴草垛等流浪乞讨人员经常活动和露宿区域重点巡查。从去年11月10日开始,开展以“冬日送暖”为主题的救助活动,截止到2015年12月末,共出动救助车辆163台次,工作人员501人次,劝导流浪乞讨人员476人次,接回站内24人次,发放食品和饮用水357份、发放棉衣棉被278套。  
  (二)区分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实救。坚持救助第一,生命至上原则,把自愿受助与保护性救助相结合,对自愿接受救助的护送回站;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和御寒物品,保证了流浪乞讨人员不挨饿、不受冻;对精神病人、危重病人实行“先救治后救助”;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按实际需求进行救助;对职业乞讨者进行教育和劝离;对长期露宿街头、居民楼内的耐心规劝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被操纵、被胁迫、被利诱乞讨的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报请公安部门及时解救和保护。  
  (三)放宽条件,敞开入口,加强站内救助管理。一是落实首问负责、一站式办公制度,放宽条件,敞开入口,24小时值班,随时接受流浪乞讨人员求助。二是安排210张床位,备足棉品、食品和饮品,随时为受助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三是加强值班值宿工作,坚持站领导带班制度,及时督导检查值班、安全工作落实;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四是做好站内日常卫生保健防疫工作,与卫生计生部门加强沟通,进一步畅通定点医院的急病救治。加强了卫生所建设,配备了常用药品,提升了对一般性疾病的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了小病不出站,大病急病送医院。五是及时接听24小时求助电话,立即报告科长或分管站领导,第一时间安排就近流动救助车到现场进行劝导救助。五是开放站内广播,定时播放救助政策法规,管理规定,使受助人员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规定,接受管理与服务。
  (四)建设“12355”热线服务平台,进行社区源头救助。与团市委合作开展“12355”热线服务平台,终端设置在市救助管理站内,并纳入“12345”市长公开电话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市长公开电话受理和督办功能,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建立起发现报告、分流办理和跟踪反馈的三大机制。该平台实现了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与社区的无缝对接,充分依托和发挥社区、村(居)委会作用,对困境未成年人生存现状进行排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保护措施。对辖区内有流浪倾向的儿童,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因贫困外出流浪的家庭,通过低保、临时性社会救助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建立救助保护困境未成年人的长效机制。  (五)加大救助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参与救助。在各大媒体发布24小时救助电话85086100,在居民楼体等醒目位置设立了1000块救助引导牌,在全市300多个社区印发了6.5万份宣传单,扩大救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方便群众遇到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及时与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人人关爱困难群体的浓厚氛围。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主动救助的劝导力度,在街头劝导的同时积极开展救助法规的宣传,同时在我市的主流媒体上报道职业乞讨人员的敛财行为,揭露职业乞讨者的真实面目,倡导市民理性施舍,引导媒体和公众客观理性认识职业乞讨的行为,从根源上断了职业乞讨人员的财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救助氛围。 
  二是加强公安、城管、交通、市容环卫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在市区全面开展联合巡查救助、集中救助。并对指使、教唆和幕后操纵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并以乞讨为赢利目的的不法分子进行打击,同时对职业乞讨人员反复纠缠、强讨恶要、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危害交通安全、占据损毁公共设施,随处涂画、制造噪音、破坏环境卫生等行为进行依法处置。